CMOS图像传感器,本质上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,其核心组件包含感光区阵列(即像素阵列),以及时序控制、模拟信号处理和模数转换等关键模块。
本文简要概述了CMOS图像传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。其中,分辨率或像素数量是一个核心指标,通常以MP(兆像素)为单位,如0.3M、1M、2M等,这些数值代表了传感器能够捕捉到的图像细节量。分辨率越高,图像包含的像素细节就越多,从而影响到图像的整体质量。此外,有效像素数目也是衡量CMOS图像传感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,它直接决定了传感器的实际分辨能力。
上图展示了SONY一款20M CMOS图像传感器的像素详情,其中明确了总的像素数和有效像素数。此外,还介绍了光学尺寸、像素尺寸以及输出格式等关键概念。
光学尺寸直接影响成像系统的尺寸和感光性能。尺寸越大,捕获的光子越多,从而提升感光性能并降低信噪比。常见的CMOS图像传感器尺寸有1、2/3、1/2、1/3、1/4英寸等。
像素尺寸则反映了芯片对光的响应能力。尺寸越大,接收到的光子数量越多,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电荷数量也越多。这对于弱光成像而言尤为重要,因为像元尺寸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芯片的灵敏度。
输出格式方面,CMOS图像传感器主要采用RAW和RGB两种格式。RAW格式保留了传感器捕捉到的原始数据,包括由相机拍摄所产生的元数据,如ISO设置、快门速度等。未经处理和压缩的RAW文件,可以视为“原始图像编码数据”或“数字底片”。而RGB格式则是一种更常见的图像输出方式。
从RAW到RGB格式转换。RGB格式有多种变体,如RGB565、RGB555、RGB24、RGB32和ARGB32。这些格式在每位像素所使用的位数以及是否包含Alpha通道值方面有所不同。
此外,我们还介绍了YUV格式,它由亮度分量"Y"和色度分量"U"和"V"组成。YUV格式常用于视频编码和传输,因其能够有效地分离亮度信息和色度信息,从而减少数据量。
另外,帧率也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。帧率表示单位时间内记录或播放的图片数量,当帧率超过一定阈值时,人眼就基本察觉不到图片的跳跃或闪烁。因此,高的帧率能够带来更流畅、更逼真的视觉体验。最后,我们还探讨了CMOS图像传感器的输出接口选项。MIPI是一种为移动应用处理器制定的开放标准,具有高速串行数据传输的特点,是目前主流的输出接口之一。其他选项还包括LVDS、DVP、Parallel和HISPI等,每种接口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优势。
SLVS-EC:这是SONY公司为高帧率与高分辨率图像采集而定义的一种接口。它能够把高速串行数据转化为DC(Digital Camera)时序,并传送给VICAP(Video Capture)模块。这种串行视频接口不仅提供更高的传输带宽,还降低了功耗,并且数据冗余度更低,确保了更可靠、更稳定的传输。
主光线角度(CRA):它描述了从镜头传感器一侧,光线聚焦到像素上的最大角度。CRA在镜头轴心线附近接近零度,随着与轴心线距离的增大,角度也会相应增加。CRA与像素在传感器上的位置紧密相关,若lens的CRA小于CMOS Sensor的CRA,则可能出现偏色。通常,lens的CRA会略大于CMOS Sensor的CRA。
灵敏度(Sensitivity):这是CMOS图像传感器的重要参数之一,具有两种物理意义。一是光电器件的光电转换能力,即单位曝光量下的输出信号电压或电流;二是器件所能感知的对地辐射功率或照度。灵敏度常被用作衡量sensor在暗光条件下的性能指标。
动态范围(Dynamic Range):它反映了CMOS图像传感器的工作范围,由信号处理能力和噪声共同决定。
FWC(Full-Well Capacity),即光电二极管的满阱容量,代表了其能够积累的最大电荷量。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了Sensor本身的动态范围。然而,实际成像的动态范围不仅取决于Sensor,还受到ISP等后续处理过程的影响,因此涉及到的公式更为复杂。
SNR(信噪比)是评估CMOS传感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,而噪声问题则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。
SNR(信噪比)并非仅用于评估sensor的单一能力,而是衡量其在某一特定时刻所输出图片的质量。
噪声,如固定图形噪声FPN、暗电流噪声以及热噪声等,是影响图片质量的重要因素。固定图形噪声源于一束光线照射到不同像素上产生的输出信号差异,而双采样或相关双采样技术则能有效应对这一问题。同时,动态范围和信噪比作为评估图像质量的关键参数,也常被误解。动态范围是最大势阱容量与最低读出噪声的比值,其计算需考虑暗电流散粒噪声等因素。而信噪比,主要受入射光亮度级影响,特别是在低亮度环境下,噪声可能超越信号本身。因此,在评估图像质量时,应全面考虑各种噪声源。
此外,CMOS图像传感器的光谱响应特性也至关重要。其信号电压和信号电流随入射光波长的变化而变化,这一特性决定了传感器能够感应的光谱范围。同时,色彩滤波阵列(如RGGB模式)则负责将感应到的光信号转换为RGB值,以供后续处理和输出。这些原始的感光数据经过处理后,成为具有RGB信息的RAW data,从而确保了图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。
RCCC(红色、绿色、蓝色和透明四色滤光器中的红色部分)设计为75%透射,而剩余的25%则专为感受红光而设计。这种配置赋予了RCCC在弱光环境中高灵敏度的优势。由于其专注于红色光滤波,RCCC特别适用于那些对红色标识反应敏感的应用场景,例如交通灯的检测。
RCCB的设计中,50%的透射率与剩余的25%红光和蓝光滤波器相结合,为其提供了相较于RCCC稍差的弱光敏感度,但同时也赋予了它更出色的色彩分辨能力。因此,通过RCCB采集的图像不仅适用于机器分析,同样也能满足人眼观察的需求。
Mono模式具有100%的透射率,因此无法分辨色彩。Mono配置以其卓越的弱光灵敏度脱颖而出,特别适用于那些对颜色无特定识别要求的场合,例如驾驶员状态的监测等。
RGB NIR:
通过将RGGB中的绿色像素替换为近红外(NIR)像素,实现了RGB NIR的配置。
快门(Shutter)
全局快门(Global Shutter)与卷帘快门(Rolling Shutter)是两种不同的曝光模式。卷帘快门是逐行曝光,而全局快门则是所有像素同时曝光。这使得全局快门在拍摄运动物体时能够避免形变,因为它在每个像素上都添加了一个存储单元。
封装(Package)
CSP(芯片级封装)是将芯片的感光面用玻璃保护起来的一种方式。这种封装方式对灰尘点的要求相对较低,如果sensor表面有灰尘点,还可以进行返工修复。其制程设备成本较低,制程时间也较短。然而,光线穿透率不佳、价格相对较高、封装高度较高以及可能出现的背光穿透鬼影现象是其不足之处。
另一方面,COB(Chip On Board)技术是将裸芯片通过导电或非导电胶粘附在互连基板上,然后进行引线键合以实现电连接。这种技术可以将镜片、感光芯片、ISP以及软板整合在一起,封装测试后即可直接交付给组装厂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其制作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,对环境的要求较高。此外,其制程设备成本也较高,良品率存在变动,制程时间较长,且一旦封装无法维修。
封装类型
BGA(球形触点陈列):一种表面贴装型封装技术,其特点是通过球形触点进行连接,形成网格阵列布局。
LGA(平面网格阵列):采用平面网格设计,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实现芯片与基板的连接。
PGA(插针网格阵列):利用插针和网格阵列进行连接,适用于需要高密度连接的场合。
Fan-out晶圆级封装:一种先进的封装技术,通过扇出晶圆上的连接点,实现高密度、高性能的连接。
PLCC(带引线的塑料芯片载体):一种带引线的塑料封装,常用于表面贴装型封装,提供稳定的电气性能。
像素技术
FSI(前照式):其特点是光线从金属控制线之间的前方进入,之后聚焦于光电检测器上。
BSI(背照式):与FSI相反,BSI技术允许光线从感光区的背面直接入射,从而避免了光线穿过金属互连层的损耗。
BSI技术在低光照条件下的成像亮度和清晰度相较于FSI技术具有显著优势。这得益于其独特的设计,将感光元件层移至线路层之上,从而使得光线能够更直接地到达感光元件,减少了光线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。因此,在相同的时间内,每个像素能够捕获更多的光能,进而显著提升画质。然而,BSI技术的芯片生产工艺更为复杂,良率有所下降,相应的成本也略有增加。
此外,堆栈式技术是对背照式的进一步改进。它通过将所有线路层移至感光元件的底层,不仅最大化了开口面积,还有利于芯片的小型化。同时,感光元件周边的逻辑电路移至底部后,对感光元件的影响被降至最低,从而优化了电路噪声抑制效果,进一步提升了整体性能。值得注意的是,相同像素的堆栈式芯片在物理尺寸上比背照式芯片更小。但遗憾的是,堆栈式的生产工艺更为复杂,良率相对较低,因此成本也相对较高。
Quad Bayer阵列(四合一像素技术)是一种特殊的像素排列方式,它将四个同色像素紧密地组合在一起,共同构成一个大型的像素单元。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,同时也为后续的图像处理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可能性。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,这种四合一像素技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图像的色彩饱和度,因此在某些应用场景下需要权衡利弊。
转自:3d tof
作者:爱喝咖啡的大卫
原文链接: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825915974839062863&wfr=spider&for=pc
注: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文内容、图片、视频来自网络,仅供交流学习之用,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您告知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